新的霸王龍物種可能是 The Giants 缺失的一環
很久以前霸王龍潛行于這顆星球上,一位龍王子至高無上。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缺失環節”物種,為標志性的巨型食肉動物掃清了道路。
生活在大約 8600 萬年前的新型中型霸王龍已被命名Khankhuuluu mongoliensis– 這個名字翻譯過來就是“蒙古的龍王子”,以紀念它的發現地。
“我們想捕捉到這一點Khankhuuluu是一個早期和較小的物種,所以是一個王子,而不是像它更大的霸王龍后代那樣的國王,“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達拉·澤萊尼茨基 (Darla Zelenitsky) 告訴 ScienceAlert。
澤萊尼茨基與加州大學古生物學家賈里德·沃里斯 (Jared Voris) 共同領導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基于自 1970 年代初以來一直在博物館收藏中積灰的兩具部分骨骼來描述這個新物種。
就著名的“暴君蜥蜴”捕食者而言,Khankhuuluu是中量級選手。它的臀部高約 2 米(6.6 英尺),從頭到尾長兩倍,體重約為 750 公斤(1,650 磅)。相比之下,霸王龍被估計長到 13 米長,重達 8.8 噸。
當然,進化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巨大的頂級捕食者是從微小的祖先進化而來的,例如Suskityrannus和Moros intrepidus,它們都高約 1 米。
從邏輯上講,這兩個極端之間的道路應該用中型物種鋪就。不幸的是,這方面的化石記錄一直不完整。Khankhuuluu,它比暴龍,有助于填補這一差距。
"Khankhuuluu代表了從一些更小的'霸王龍'祖先到那些巨大的頂級捕食者霸王龍的過渡形式,“Voris 告訴 ScienceAlert。
“它有細長的腿,可能是一種非常敏捷的捕食者,而且它的頭骨很輕,無法像它的暴龍后代那樣提供如此強大的碎骨咬合力。”
它的發現也暗示了霸王龍的復雜歷史。Khankhuuluu來自現在的亞洲,遠離它在北美的更巨大的親戚。在幾百萬年的時間里,該家族產生了一系列大型物種,例如戈爾戈龍和Thanatotheristes然后穿過白令陸橋返回。
回到亞洲,霸王龍再次多樣化,這次分為兩個不同的分支:霸王龍,它們是巨大的頂級捕食者,有著深深的鼻子,如塔博龍;和 Alioramini,它們較小,有長而窄的鼻子,如前洲龍.
最終,一些霸王龍流浪回到北美,試圖在好萊塢大展拳腳,從而產生了像霸王龍.
進化論可能會繼續玩這個古老的游戲卡坦島如果不是那個小行星掀翻桌子,丟失了大約 6600 萬年前的大部分碎片。
這種來回旅程的跡象與最近的其他研究一致霸王龍家族史.它還有助于解釋為什么霸王龍不是,比如說,鴨嘴龍—它在 1000 萬年前就在同一片草皮上徘徊——但實際上卻是塔博龍,一個住在整個大陸之外的表親。
該研究還發現,北美和亞洲的霸王龍如何填補不同的生態位存在一些有趣的怪癖。
“北美和亞洲的生態系統都有中型捕食者,它們是暴龍,但這是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的,”澤萊尼茨基告訴 ScienceAlert。
“在亞洲,同一個生態系統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霸王龍物種。像塔博龍本來可以扮演巨大的頂級捕食者角色,而 Alioramins 是體型較小、腳步敏捷的中型捕食者。
但事實證明,霸王龍是如此的聚光燈,以至于它為自己占據了這兩個利基市場。
“在白堊紀的最后 200 萬年里,就在大滅絕事件之前,暴龍是我們所知道的北美唯一一只霸王龍,“澤萊尼茨基說。
“幼年是體型較小、腳步敏捷的動物,鼻子較淺,可以捕食比成年獵物更小的獵物。他們基本上會填補中型捕食者的生態位,而不是成年的頂級捕食者生態位。
當然,如果沒有像Khankhuuluu.我們歡迎新王子的到來恐龍皇室,與國王并肩(而且,如果你相信一些有爭議的研究這女王與皇帝).
該研究發表在雜志上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