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精神病的治療可能存在“根本缺陷”
幾十年來,精神科醫生一直將精神病視為單獨的疾病。出現幻覺和妄想的人可能會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癥, 雙相情感障礙, 嚴重抑郁癥和相關診斷,并根據診斷接受完全不同的治療。
但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可能存在根本缺陷。
我們的最新研究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表明在這些所謂的不同心理健康狀況中,驅動精神病癥狀的大腦變化非常相似。這些發現可能會改變醫生為全世界數百萬精神病患者選擇治療方法的方式。
精神病本身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系列通常令人深感痛苦的癥狀,人們可能很難區分現實和正常感知。他們可能會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懷著不可動搖的信念持有錯誤的信念,或者發現自己的思想變得混亂和不連貫。
這些癥狀是新出現的,而且很可怕——無論它們是與抑郁癥、躁狂癥一起出現,還是沒有這些情緒癥狀。
我們研究了 38 名首次經歷精神病發作并伴有情緒癥狀的人,并將他們與健康志愿者進行了比較。使用先進的大腦掃描技術,我們測量了大腦不同區域多巴胺(一種與動機和獎勵相關的大腦化學物質)的合成情況。
我們發現,雖然與抑郁癥患者相比,大多數躁狂發作患者在大腦的情緒處理區域表現出更高的多巴胺合成,但所有參與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思維和計劃區域中較高的多巴胺合成始終與更嚴重的精神病癥狀(幻覺和妄想)有關,無論他們的官方診斷如何。
這一發現挑戰了現代精神病學實踐的某些方面。目前,治療決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診斷類別,這些類別可能無法反映人們大腦中實際發生的情況。
兩個具有相同癥狀的人可能會接受完全不同的藥物,僅僅因為一個人被診斷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另一個被診斷出患有抑郁癥。
我們的研究表明,精神病中的多巴胺功能障礙并不均勻。超越試錯處方需要將治療與潛在生物學相匹配,而不僅僅是診斷類別。
邁向精準精神病學
其影響可能是深遠的。醫生可能很快就會使用生物標志物來確定哪些藥物最適合個人,而不是僅僅基于精神病學類別進行治療。這種方法被稱為精準精神病學,反映了腫瘤學家已經量身定制的方式癌癥特定腫瘤的基因組成的治療。
對于精神病患者來說,這可能意味著通過改用無效的藥物可以更快地恢復和更少的副作用。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通常需要數月的時間嘗試不同的藥物,而人們卻繼續遭受衰弱癥狀的折磨。
我們的研究表明,患有強烈情緒癥狀的精神病患者可能會受益于針對情緒處理大腦回路的藥物,而那些沒有情緒障礙的人可能需要對思維和計劃區域有不同作用的藥物。有些人甚至可能受益于解決認知問題以及幻覺和妄想的治療。
這并不意味著精神病學診斷毫無價值。它們對于組織醫療保健服務、促進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以及確定獲得治療的機會仍然至關重要。但它們可能不再是選擇藥物的最佳指南。
該研究涉及的人數相對較少,在改變臨床實踐之前,需要在更大的群體中復制研究結果。盡管如此,這項研究仍代表著朝著一種更科學、基于生物學的方法來治療精神病學最具挑戰性的癥狀之一邁出了重要一步。
隨著我們對大腦的理解不斷深入,幾十年來主導精神病學的僵化類別開始變得模糊。如果大腦(和大自然)不尊重診斷界限,我們的治療也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