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后有時會發生令人毛骨悚然的性格變化
心靈包含一個人的“本質”的想法可能不僅僅是一個精神概念。自從第一次人類心臟移植以來早在 1967 年,患者報告,經常不情愿地,他們的性格發生了一些詭異而莫名的變化。
手術后,有些人說他們感覺不像自己,更像他們的捐贈者。例如,1990 年代的一位移植接受者報告說,在接受一位年輕男性音樂家的心臟后,他突然對音樂產生了熱愛。
“我以前從來不會演奏,但移植后,我開始喜歡音樂。我心里有這種感覺,“她告訴科學家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
其他移植受者說手術后,他們對食物、藝術、性或職業有了新的品味。有些人甚至聲稱植入了新的“記憶”。
以匿名案例一位 56 歲的大學教授,他收到了一名被槍擊身亡的警察的心臟。移植幾周后,接受者說他們夢見“一道閃光正好照在我的臉上......就在那之前,我會瞥見耶穌。
“卡爾就是這樣死的,”捐贈者的妻子說告訴研究人員.她說,主要嫌疑人看起來“有點像耶穌的一些照片”。
這些有爭議的軼事幾乎令人難以置信,但科羅拉多大學(CU)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似乎不僅僅是心臟移植引發了這種根本性的人格變化。
如果這些癥狀可以與器官移植直接相關,也許這意味著我們的“自我意識”包含在我們身體的每個細胞中,而不僅僅是一兩個器官。
一項針對 23 名心臟接受者和 24 名其他器官接受者的在線調查發現,近 90% 的人在移植手術后經歷了性格變化,無論他們接受哪個器官。
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表示,他們經歷了四次或更多次性格變化,其中大部分變化與氣質、情緒、食物、身份、宗教/精神信仰或記憶有關。
雖然這項研究規模太小,無法做到具有統計學意義,醫學研究員布萊恩·卡特(Brian Carter)及其同事在CU結束“心臟移植受者在移植后的人格變化經歷中可能并不獨特。
相反,他們認為,“這種變化可能發生在任何器官移植后”,這需要進一步研究。
CU的這項研究是最早量化各種器官移植后發生的人格變化的研究之一。以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心臟移植上,因為這些軼事被認為是最極端和最持久的。
在肝臟或腎臟移植的情況下,先前研究中的患者牧舉報壓力、焦慮、抑郁癥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
一些研究人員有解釋這些差異通過爭辯說存在”心臟里的小腦袋".然而,這些可能的解釋沒有考慮心臟以外的移植器官。
在這些情況下,也許免疫抑制藥物是性格變化的罪魁禍首。或者,一個人的“記憶”廣泛地存儲在全身,而不僅僅是在幾個關鍵器官中。
“系統記憶假說”預測所有活細胞都具有“記憶”,移植受者可以通過其組織感知供體的歷史。
盡管移植器官的神經連接被切斷,但神經仍可能在器官內發揮作用。一些證據表明移植手術一年后,神經連接可能會部分恢復。神經遞質相互作用根據捐贈者的記憶,可能會對接受者的神經系統產生生理反應,從而影響他們的性格。
科學家們發現,供體的細胞在接受者體內循環的細胞多達移植后兩年.這些細胞去了哪里,它們的DNA發生了什么,目前還不清楚。一旦從細胞中逃逸出來,DNA似乎確實會引發炎癥,慢性、低度炎癥被證明可以改變人格特質.
如果人格變化真的像CU的小型研究所建議的那樣普遍和普遍,那么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2022年,有超過 150,000 例器官移植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該研究發表在移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