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讓一個人成為自戀者?科學家們剛剛發現了一個大線索
自戀已成為這十年的扶手椅診斷。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人們四處拋竄這個標簽。每個人的前任似乎都是個自戀者,我們的一些父母被懷疑,還有那個辦公室惡棍呢?他們肯定也符合要求。
這些猖獗的診斷的準確性值得懷疑。但現實是自戀者確實存在。在極端情況下,自戀是一種罕見的心理健康診斷,稱為自戀型人格障礙.但自戀也描述了一系列人格特征,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來。
對于我們這些曾與具有高度自戀特征的人近距離接觸的人來說,我們很少能毫發無損地離開。我們可能還有很多揮之不去的問題。例如,是什么讓他們變成這樣?
在最近的Meta 分析,我和我的同事們匯總了研究自戀和成人依戀類型之間聯系的研究。我們的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尤其是當涉及到脆弱自戀的潛在根源時。
自戀的類型
有兩種主要類型自戀.
浮夸的自戀是通常會想到的。它的特點是明顯宏大、激進和占主導地位的人際交往風格。相比之下,脆弱的自戀的特點是內向、對批評的過度敏感以及掩蓋脆弱自尊的防御性、不安全的自大。
權利、縱和缺乏同理心等對抗性特征是這兩種自戀類型的核心。這有助于解釋人際關系困難鏈接到每個。
尤其是脆弱的自戀,與浪漫關系中的一系列有害行為有關。具有這種特征的個體更有可能參與愛轟炸,重影和痕跡導航.
他們也傾向于報告較低的關系滿意度,對失真并實施親密伴侶暴力以更高的費率。
安全與不安全的附件
研究人員已轉向附件樣式幫助解釋高度自戀的人在浪漫關系中的行為方式。
依戀理論提出與主要照顧者的早期經歷塑造了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這些信念被認為會持續到成年,并影響我們體驗和駕馭成人關系的方式。
如果我們從小就感到安全、被愛和支持,我們就更有可能對自己和他人有積極的看法。這是安全依戀的標志,它為成年后健康、穩定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但是,當早期的關系以忽視、不一致或虐待為標志時,它們會導致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成人依戀模型通常識別三種類型的不安全依戀。
全神貫注的依戀是從對自我的消極看法和對他人的積極看法發展而來的。具有這種風格的人經常覺得不值得被愛,并在人際關系中不斷尋求安慰,害怕被拒絕和拋棄。
輕蔑的依戀植根于對自我的積極看法和對他人的消極看法。這些人往往優先考慮獨立性而不是親密關系。因此,他們往往難以建立深厚的聯系。
恐懼的依戀涉及對自我和他人的負面看法。具有這種風格的人通常渴望聯系,同時又害怕它,導致關系中的推拉動態。
一個有趣的模式
在我們的Meta 分析,我們結合了 33 項先前研究的結果,包括 10,000 多名參與者,以研究自戀與四種成人依戀類型中的每一種的關系。總的來說,自戀與三種不安全的依戀類型中的每一種都有關。
但是當我們分別觀察這兩種類型的自戀時,一個有趣的模式出現了。脆弱的自戀一直與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有關--與全神貫注和恐懼的依戀類型有關。
相比之下,夸大的自戀則沒有顯示出這種聯系。
這是否意味著不安全的依戀會導致脆弱的自戀?不一定。我們審查的研究是 “相關 ”的,這意味著它們著眼于聯系,而不是原因。所以我們不能說依戀類型會導致脆弱的自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行縱向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蹤人們。
盡管如此,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安全的依戀--特別是全神貫注和恐懼的依戀類型--可能是脆弱自戀發展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
當然,并不是每個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都有高水平的脆弱自戀。然而,對于一些人來說,脆弱的自戀可能作為一種防御性應對策略出現,當早期的依戀以不一致、忽視或虐待為標志時出現。
治愈童年創傷
附件樣式往往是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相當一致,但更改是可能的。以依戀為中心的療法,例如圖式療法和情緒聚焦療法,可以幫助個人治愈依戀創傷并建立更安全的關系模式。這些方法可能對那些高度脆弱自戀的人特別有幫助。
與此同時,重要的是家庭能夠獲得免費和及時的心理健康護理,這樣就可以支持兒童在創傷影響他們的成人關系以及他們養育下一代的方式之前處理和治愈創傷。
但預防勝于治療。
支持父母和看護人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并為他們提供有效育兒的工具至關重要。鑒于令人不安,這一點尤其緊迫澳大利亞虐待兒童的比率很高,包括情感虐待、身體虐待和忽視——所有這些都是與脆弱自戀的發展有關.
我們不需要看得太遠就能看到視而不見的代價。
梅根·威利斯, 行為與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