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罕見的睡眠狀態可以揭示意識的秘密
對于某些人來說,睡眠會帶來一種特殊的清醒。不是夢,而是沒有內容的安靜覺知。這種鮮為人知的狀態意識可能蘊藏著科學最大謎團之一的線索:有意識意味著什么。
幾個世紀以來,不同的東方沉思傳統對有意識的睡眠狀態進行了廣泛描述。
例如,印度哲學流派的《不二論吠檀多》,其基礎是吠陀經– 印度教最古老的文本之一 –懂深度睡眠或“sushupti”作為一種“公正的意識”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只是保持意識。
對深度睡眠的類似解釋是由大圓滿血統在印度藏傳佛教中。根據他們的教義,在清醒和睡眠期間可以遵循不同的冥想練習,以承認意識的“本質”。
其中一種冥想練習是夢境瑜伽或光明瑜伽,使從業者能夠識別夢境和睡眠狀態。這旨在將他們帶到一種“純粹的意識”狀態,一種在睡眠中清醒的狀態,沒有思想、圖像甚至自我意識。
對于西方科學來說,這種狀態構成了一個難題。你怎么能在不意識到某件事的情況下意識到呢?如果這些報告準確,他們就會質疑主流理論將意識視為始終與物體有關。
例如,我對面前筆記本電腦的意識,或者窗戶上方升起的藍天,或者我自己的呼吸。這種狀態的存在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意識是什么。
無對象睡眠體驗
我和我的同事們在一系列研究中開始探索睡眠期間無內容狀態的感覺。
我們首先在線調查了 573 人關于不尋常形式的睡眠體驗,包括可能更簡單或更微小的睡眠意識形式。例如,夢境破滅后的意識,或者對自己熟睡這一事實的赤裸裸的意識。
然后我們進行了對 18 名參與者的深度訪談,他們報告說他們經歷了某種形式的無對象睡眠體驗,使用受微觀現象學訪談.這是一種研究工具,旨在幫助人們詳細回憶和描述他們經歷的微妙方面。
在這些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系列我們稱之為“無對象睡眠體驗”的體驗——似乎缺乏意識對象的意識狀態。
在所有情況下,暗示無對象睡眠體驗的參與者都報告說,在睡眠期間經歷了一次缺乏感官內容的發作,而這只涉及一種知道他們意識到的感覺。
我們一些參與者的經歷與東方哲學傳統中描述的有意識睡眠的描述相符;無客無私,沒有“我”的感覺。
參與者報告說,他們的自我似乎已經消失或溶解,這種狀態讓人想起”藥物引起的自我溶解“,在攝入迷幻藥 DMT 后報告,并且在深度冥想狀態.
我們研究參與者的其他報告包括一種在未定義狀態下“在那里”的微弱感覺,或者意識到“虛無”或“虛空”。少數人的經歷涉及基本形式的夢的痕跡,即身處一個世界的體驗,即使這樣的世界似乎缺失了。
盡管有意識的睡眠等無對象睡眠體驗主要與沉思練習有關,例如夢境瑜伽,但我們的結果表明,不了解這些練習的人也經歷過這種現象。
事實上,我們的在線調查結果并未表明參與冥想練習與無對象睡眠體驗之間存在關聯。
然而,調查結果確實發現,清醒夢的體驗——即你意識到自己在做夢但保持睡眠狀態——似乎與無對象睡眠體驗相關。不過,應該指出的是,許多會做清醒夢的參與者并沒有報告無客觀的睡眠經歷。
清醒睡眠訓練
無對象睡眠體驗的罕見性使其難以研究。我們需要訓練方法來誘導這些體驗,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們。
在我們最近的研究中,我和我的同事測試了一種新的誘導方案,該方案結合了冥想、可視化和清醒夢技術。四名參與者學會了保持意識他們進入了夢鄉并通過預先商定的眼球運動表明他們是清醒的。
測量大腦電活動的便攜式腦電圖記錄證實,一些無對象狀態發生在非快速眼動(慢波)睡眠期間。研究者相信非快速眼動睡眠缺乏我們在做夢時所擁有的那種復雜的意識狀態,盡管可能會出現一些其他形式的睡眠體驗,包括更簡單的做夢形式。
無夢睡眠和意識研究
目前,科學家們對于意識的基礎是什么缺乏共識。一些流行的觀點斷言,意識在以下情況下產生信息播報在大腦中。然而,關于大腦需要哪種信息來進行認知處理,仍然存在爭論。
無對象睡眠體驗擴展了我們對睡眠期間有意識的感覺的了解。傳統上,睡眠意識與夢境和類似夢境的體驗進行了廣泛研究,但最近已經發生了轉變在這個趨勢中。
最小的意識形式,如無客體睡眠體驗所表現出的意識形式,可以為完善我們的意識理論鋪平道路。它們的存在暗示了一種完全剝離內容的意識形式。
此外,研究這些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意識狀態改變,包括深度冥想、感官剝奪,甚至頭腦空白– 我們的大腦似乎一片空白或“無處可去”的情節。
人們在睡覺時可以意識到“什么都沒有”,這一事實可能比任何夢都更能告訴我們關于心靈的信息。
阿德里亞娜·阿爾卡拉斯-桑切斯,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博士后,愛丁堡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