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你死于小行星的可能性比死于狂犬病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你晚上睡不著覺,想知道你死于疾病的可能性有多大小行星影響在你的一生中,一篇新論文已經涵蓋了你。
由美國奧林工程學院的物理學家凱莉·紐金特 (Carrie Nugent) 領導的一個團隊不僅計算了小行星在人類平均壽命內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且計算了與一系列其他罕見的、可預防的死亡方式相比,這種撞擊導致人類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
壞消息是,小行星撞擊造成的死亡比狂犬病死亡更有可能發生在您身上。更糟糕的消息是,死于車禍的可能性比死于小行星撞擊的可能性更大。
好消息是,所有這些可能性都非常低,您可能可以毫無顧慮地過上自己的生活(盡管您可能想系好安全帶)。
有充分的理由將小行星撞擊造成的死亡風險與其他可預防機制的死亡風險進行比較。盡管很難準確計算風險是什么——潛在危險的小行星可能比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要多得多——但小行星撞擊也很有可能被預防。
美國宇航局早在 2022 年就證明了這一點,當時該航天局故意將一艘航天器撞向一顆小行星,試圖將其撞偏航。這次任務比預期的要成功,這顆小行星顯示出其軌道變化更大比預期的要好。
此類任務成本相當高,并且需要大量計劃。通過將小行星撞擊的風險與其他風險放在背景下,科學家可以將所涉及的潛在支出與狂犬病疫苗計劃或汽車安全功能的支出進行比較。
因此,紐金特和她的同事收集了有關近地天體數量的可用數據,以及這些種群的模型以及之前對大小超過 140 米(460 英尺)的小行星的風險評估。據此,他們計算了這種物體的撞擊頻率。
下一步是收集有關不同類型死亡的可用數據,并比較全球平均人類壽命 71 年內每種事件發生的概率。
“查普曼和莫里森(1994)之前將小行星撞擊與其他死因(例如謀殺、煙花事故和肉毒桿菌中毒)置于背景下。在這項工作中,他們考慮了因撞擊而死亡的幾率以及由于其他因素導致的死亡幾率。研究人員寫道.
“這項工作解決了一個稍微不同的問題;我們將地球上任何地方發生撞擊的幾率與個人發生其他相關事件的幾率相比較。因此,這項工作旨在為那些希望了解在他們有生之年地球上任何地方發生超過 140 米撞擊的概率的人提供背景信息。
他們收集了其他九種潛在致命事件的數據:干沙洞坍塌(例如,在海灘上挖洞的人身上有沙子坍塌);大象襲擊;閃電打;跳傘事故;一氧化碳中毒;造成傷害的車禍;狂犬病;和流感疾病。
然后他們計算了一個人經歷其中一種事件的可能性;然后這個人死于同樣的可能性有多大(例如,許多人感染了流感沒有死)。這顯然是區域可變的;澳大利亞人死于郊狼襲擊或狂犬病.
您可以在圖表中親眼看到結果。流感與小行星撞擊類似致命,但發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平均定律表明,它比小行星殺死的人還要多。干沙洞坍塌幾乎總是致命的,但在人類一生中發生的幾率幾乎是百萬分之一。
當然,將此類風險評估轉化為現實世界需要一些背景信息。畢竟,每年有超過三人死于干沙洞坍塌,可悲的是,平均年齡為12歲。據我們所知,從未有人類死于小行星撞擊。正如恐龍可能會告訴你的那樣,單次罷工造成的損失足以彌補失誤的歷史。
那么問題來了,地球是否應該迎接另一顆小行星了?謹慎和預防是必要的,還是我們不必要的擔心?以上信息是安慰你,還是讓事情變得更糟?
真的有點難說。但至少我們知道遠離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