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瘟疫不斷卷土重來,困擾人類?
縱觀人類歷史,不同的傳染病已經披上了感染人類的“最致命疾病”的外衣。
僅在過去一個世紀,人類就已經經歷了許多大流行: 新冠肺炎,艾滋病毒和各種流感爆發 - 僅舉幾例。有些疾病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并一直持續到今天,例如肺結核。其他人通常被認為是被載入史冊的。
在20世紀之前,歐洲及周邊地區最致命的疾病是由腺鼠疫占據的。這種疾病的三次重大大流行發生在過去的1500年.
第一次發生在五世紀到七世紀,在地中海盆地造成約 1500 萬人死亡,并嚴重影響了拜占庭帝國、薩珊帝國和羅馬帝國。
隨后在14世紀的歐洲發生了更大規模的第二次爆發,稱為黑死病,超過5000萬人(約占整個歐洲人口的50%)死于這種疾病。
第三波大流行病然后在 19 世紀和 20 世紀在全球范圍內發生,在全世界又造成 3000 萬人死亡,其中許多在中國和印度。
然而,從 1960 年代開始,病例急劇下降,腺鼠疫通常不被認為是一種現代疾病。盡管如此,一個新案例最近在美國報道了這種疾病,重新激發了人們對這種疾病的興趣。
雖然腺鼠疫在世界許多地方不再常見,但腺鼠疫仍然存在于地理區域,如果存在正確的條件組合,可以在社區中傳播。
腺鼠疫,或簡稱鼠疫,是由一種叫做鼠疫耶爾森氏菌.這種病原體引起的鼠疫有三種類型,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部分以身體為主要感染部位:肺炎主要以肺為基礎,敗血癥主要以血液為基礎,腺出血性主要在淋巴結中。
雖然在感染過程中一種形式可以變成另一種形式,但通常一個人擁有哪種形式取決于他們被感染的方式。
腺鼠疫是鼠疫 Y由生活在小動物身上的跳蚤傳播的感染,主要是嚙齒動物,如房屋和田鼠。這些嚙齒動物是細菌的宿主:它們幾乎沒有癥狀,但可以將細菌傳染給其他人,包括人類。
這種從嚙齒動物到人類的傳播是通過跳蚤發生的。這些昆蟲叮咬老鼠,然后可能跳躍并叮咬人類,將鼠疫細菌注射到人類的淋巴系統中。然后,細菌通過該系統到達淋巴結并開始感染。
腺鼠疫的主要癥狀是淋巴結腫大,通常在淋巴結腫大。頸部、腹股溝、大腿和腋窩.這些腫脹的淋巴結稱為腹股溝淋巴結炎,會導致它們周圍的組織變黑并死亡。它們也可能會破裂,釋放出里面的膿液。
其他癥狀包括發燒、頭痛和嘔吐,病原體可能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如肺部和血液,引起其他形式的鼠疫。腺鼠疫可導致 30-60% 的人死亡,而肺鼠疫和敗血癥如果不及時治療,總是致命的。
那么,為什么這在幾百年前如此突出,但今天卻鮮為人知呢?這一切都是關于擁有載體(跳蚤)、宿主(嚙齒動物)和細菌(鼠疫 Y)所有這些都一起發生并與人類密切接觸。
在19世紀之前,人們主要認為疾病由瘴氣傳播:有害的空氣形式。直到 1880 年代之后,人們才意識到在人類、動物和環境之間傳播的微生物會導致疾病。
盡在掌握
由此,世界許多地方的衛生條件得到了改善,將嚙齒動物與人類分開,并打破了鼠疫傳播的循環。從1960年代開始,抗生素,特別是氟喹諾酮類藥物的發明,進一步減少了鼠疫的病例,因為現在可以對所有形式的鼠疫進行適當的治療。
今天,我們仍然在特定的熱點地區看到鼠疫病例,主要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秘魯和馬達加斯加是擁有大多數情況.
僅馬達加斯加每年就有數十例病例,2014年和2017年發生更多重大疫情(后者有2000多例病例)。茂密的森林地區是許多嚙齒動物的家園,人與這些生態系統之間的接觸是這些現代爆發的原因。
瘟疫可能永遠無法根除。由于跳蚤、嚙齒動物和人類的復雜傳播網絡,幾乎不可能發現、控制和治療所有這些方面。
然而,通過妥善處理動物、將天然宿主與人類分開,以及迅速有效的治療,鼠疫病例數每年都在減少,病例數有望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