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同理心可以在社會上傳播
移情是感知他人的情緒和想象他們感受的能力,這種品質在當今世界的大部分地區似乎都非常短缺。
好消息是,我們也許能夠通過社交互動來傳播同理心和同情心。這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一項新研究的結論,該研究小組進行了四個獨立的實驗,旨在根據50多名志愿者的行為來衡量同理心的變化。
對參與者的評估顯示同理心水平基于自我報告和腦部掃描,在觀察他人的反應后往往會發生變化,這表明如果有足夠多的人表現出來,對他人的關心和關心可能會在社區中傳播。如果這項研究有什么可去的,那么缺乏同理心也可能是“傳染性的”。
“根據觀察到的是移情反應還是非移情反應,移情評級增加或減少,”說來自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Grit Hein。
在所有四個實驗中,在參與者觀看演示者手部受到痛苦刺激的視頻后,首先測量了個人的同理心水平,從而設定了基線。然后向他們展示其他人對相同視頻的反應,并再次測量他們的同理心水平。
看到他人的同理心反應往往會增加參與者的同理心,而看到矛盾心理會減少同理心。換句話說,我們表現出的同理心似乎是相當流動的,并且會受到我們周圍的人和環境的影響。
一項測試具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這使研究人員能夠測量大腦特定區域的神經活動。注意到前島葉區域的變化,以前與同理心有關.在一些數學模型的幫助下,研究小組表明,同理心的轉變可能在實際學習中具有基礎,而不是模仿或取悅他人。
“我們研究的好消息是,我們有辦法通過雙向的適當措施來塑造成年人的移情能力,”說海因。
同理心是一個復雜的特征,促進利他主義的紐帶和建立社會關系,同時可能使一些人比他們的朋友和鄰居更有優勢。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甚至可能是現代文明,一些研究表明。
這不是第一項研究表明同理心(或缺乏同理心)可能具有傳染性,這些發現在各種情況下都很有用——尤其是在工作場所。例如,缺乏同理心的氛圍可能會使員工不那么體貼,也不太可能為他人著想。
“為了讓同理心長期茁壯成長,它需要一種相互尊重的氛圍,”說海因。“一個人可以在不同情某人的情況下尊重某人,但如果另一個人不被尊重,或者社會接受不尊重,那么培養同理心是具有挑戰性的。”
該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